黑龙江科技学院

时间:2024-03-12 阅读:1 评论:0 作者:baiban

bl

黑龙江科技学院

网站地址: http://www.usth.edu.cn
网站名称:黑龙江科技学院
网站热点:新闻网,黑龙江科技大学,江畔视觉
登陆状态:正常
网站品质:2
世界排名:-
更新日期:2022/2/25 17:26:48
网站介绍:黑龙江科技大学
网站百科

学校简介/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科技大学是黑龙江、吉林乃至内蒙地区*一所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的高校,是国家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一所高校,是黑龙江“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省部共建高校。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践行“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铸就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培养出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和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

历史沿革/黑龙江科技大学

发展历程

学校前身是*共产党1947年在鸡西立的东北*所煤矿工人干部学校
1946年2月,鹤岗矿务局决定将技术学校和职工学校合并,成立鹤岗矿务局职工技术学校,同年10月,东北工业部教育处召开首次教育工作扩大会议,学校改称为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
几经发展,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后来改为鹤岗矿山工业技术学校。
1952年11月,鹤岗矿山工业技术学校改称为鹤岗煤矿工业学校。
1953年4月,鸡西、鹤岗煤矿工业学校变更隶属关系,均归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领导。
1954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中等技术学校组织编制》,开始对学校机构进行了调整并部署两校合校具体事宜,决定鹤岗煤矿工业学校迁到鸡西,合并成立鸡西煤矿学校。
1958年,鸡西矿业学校与哈尔滨煤炭干部学校合并成立鸡西矿业学院
1964年,鸡西矿业学院部分并回鸡西煤矿学校,部分与其他院校合并成立阜新煤矿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978年,复建鸡西矿业学院。率先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导式”教学法,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
1981年,更名为黑龙江矿业学院
1998年以前,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煤炭工业部,主要面向煤炭行业办 学1998年高等教 育管理体制改革后,隶属关系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
2001年到2003年,白手起家建设哈尔滨新校区,历尽千辛万苦,克难攻险,用智慧和汗水,在一片废墟上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校园。
2003年8月,学校主体由鸡西市迁入哈尔滨市。与此同时,学校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和人才强校战略,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办学层次和实力的历史性跨越。
2008年4月8日,学校正式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2013年4月18日经教育部批准由黑龙江科技学院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
2014年10月16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黑龙江科技大学签字仪式在哈尔滨举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徐绍川、省政府副省长孙东生分别代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协议。[1]

特色发展

学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长,学校60多年的发展历程谱写了一部艰辛的创业史。可概括为三部曲:
*部曲
依煤而生,曲折发展。学校建校以来,七次更名,四次迁移,三次拆并,六次变更隶属关系,风雨兼程,历尽沧桑,直到1978年正式复建本科。边陲煤城办学50余载,几代科院人甘守清贫,自强不息,服务煤炭,献身煤炭,凭借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7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第二部曲
二次创业,跨越发展。1998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存与发展凸现为学校的首要问题,“缓进则退,不进则亡”。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更好地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抢抓机遇,果断决策,2000年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2001年到2003年,白手起家建设哈尔滨新校区,历尽千辛万苦,克难攻险,用智慧和汗水,在一片废墟上崛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校园。2003年8月,学校主体由鸡西市迁入哈尔滨市,实现了办学空间的跨越。与此同时,学校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和人才强校战略,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办学层次和实力的历史性跨越。2008年4月8日,学校正式被教育部确定为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2010年学校被黑龙江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2012年又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全国首批30所高校之一、我省*一所获得该项目的高校),专门培养矿山应急救援高层次人才。2013年在本科*批次招生。
第三部曲
办学转型,科学发展。2004年以来,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面对新校区建设所产生的沉重经济负担,学校正视现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实施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科学确立“一二三四”的办学方略和“三大”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倾力内涵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走进企业,融入社会,根植于区域经济,主动解决高等教育的“两个不适应”,从根本上提升办学质量。另一方面,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突出“大矿业”,打特色牌走集成路,深化学科专业建设,集成创新,协同创新,“立地顶天”,显著提升服务能力,努力创建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科技大学。
学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关系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15项*荣誉和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师德建设十佳单位”等75项省级荣誉。学校党委自2000年以来连续12年被黑龙江省委、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5年作为三所典型高校之一在省教育厅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做了专题报告。
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为宗旨,坚持科学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强化战略发展,深化办学转型,着力提升办学质量与服务能力,努力创建具有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为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4年以来,学校以国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围绕区域、行业、国家发展需要,实施办学转型战略。
2014年10月16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约共建黑龙江科技大学。

办学条件 /黑龙江科技大学

师资力量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五大工程23项计划”的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023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564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达72.7%。全国优秀教师、省模范教师、省优秀教师15人,省教学名师、教学新秀7人。省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8个。*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特聘*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15人,聘请教育界、企业界、政界知名人士等150余人为兼职教授。长期聘用企业工程技术骨干200余人为“双师型”教师,直接服务特色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始终围绕区域、行业和国家发展需求,按照学科专业链与产业链相协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思想,不断优化与整体架构学科专业体系,建成以大矿业为特色、大工程为背景、大企业为依托,适应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群。学校现有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等六个学科门类,54个本科专业。建成“煤炭产业”省级重点学科群,“矿业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3个省重点一级学科、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重点专业。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MBA授予权和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012年又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全国首批30所高校之一、我省*一所获得该项目的高校),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门培养矿山应急救援高层次人才。

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奥地利、韩国等国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和科技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经验,得到省教育厅的肯定和推广。与美国北达科它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等几十个国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和加拿大北阿尔伯达理工学院、道格拉斯学院 德国马格德堡斯坦达大学实现了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联合培养人才。学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从欧洲引进了先进设备和技术,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制造工程中心,现代分析测试研究中心,中奥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以及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的先进制造加工中心等一批高端平台。

培养模式

学校大学生德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融教育与管理为一体,牢固树立大工程教育的思想,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社政司的肯定,被专家认定是德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范例。计算机进宿舍、教室、家庭、实验室、办公室,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学校为学生提供助研、助教、助工、助管、助导岗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创新。学校还设有优秀学生奖学金,大正集团设置的企业专项奖学金等10余种奖学金。几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先进班集体”、“省三好班级”、全国建昊奖学金和孙越琦奖学金获得者、省“十佳”大学生、省三好学生和省优秀学生干部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

学术科研/黑龙江科技大学

教研设施

学校建有5.4万平米的教学主楼和国内一流水平的数字化图书馆。馆内有中外文期刊1100多种。学校设有动态测试分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煤矿机械等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所;设有黑龙江省洁净煤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和CNC/CAD/CAM技术开发中心三个科技研发中心,设有精密制造与检测技术、材料物理性能、通信等各级各类实验室50余个,建有省内先进水平的物理、化学和机械设计创新基地,建有采矿仿真、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等7个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立了以长春一汽、海尔等大型企业为龙头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85个,建有数字化网络语音室9套,多媒体多功能教室33个,矿业工程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近些年来,学校科研项目硕果累累,共有30余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种奖项,其中《软岩工程岩体力学理论与实践》2000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技术与工程应用》获2002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该项目基础上《中低焓地热工程开发利用》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我院科技工作者又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项目“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其在创新学习中的应用”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项目(863计划)、国防科工委计划项目等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的高水平科研项目几十项。学校大学生科技活动蒸蒸日上,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几年来学校大学生共完成科技制品上千件,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外语、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标志性大赛中,多次获*、省级一、二等奖,居全国先进水平。2002年我院大学生自行设计的机器人“科院一号”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优胜奖。

院系介绍/黑龙江科技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环境与化工学院

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

安全工程学院

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煤层气)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省内一本)、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内一本)(含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模具设计三个方向)、机械电子工程、工业工程、工业设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分铸造和焊接两个方向)、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分为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城市规划、建筑学(分为建筑学和景观学两个专业方向)、工程管理、风景园林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社会学、汉语言文学、应用心理学

经济学院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工程力学、应用物理学、统计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

国际教育学院

赴俄采矿、赴俄土木、赴加计算机、赴加财管、俄语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管理学院

会计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重点学科/黑龙江科技大学

采矿工程(设有采矿*工程师班)

采矿工程学科成立于1948年是国家特色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拥有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各一个。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年均完成科研经费500余万元,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多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十余项。现有三个稳定的学术梯队研究方向,形成了“开采方法与系统优化理论及技术”、“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技术”、 “矿山岩体稳定性控制理论与技术”、“矿业经济理论”等研究方向;采矿工程学科1997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四十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与*矿业大学合作),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攻关项目1项,省重大攻关项目7项,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1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被EI检索21篇;完成横、纵向科研经费1200万元。 为生产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一亿多元。
采矿工程实验室现有实验设备1260余万元,其中“REM三轴压力机”等设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采矿工程实验室具有“矿山岩体稳定性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的现场数据观测、实验室物理和数字模拟试验等相关的研究设备;“开采方法与系统优化理论及技术”研究方向的矿山固体矿藏开采模拟研究、矿山设计CAD系统、计算机应用等实验设备;“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方向的瓦斯监测、矿山通风、瓦斯和煤尘爆炸实验、甲烷水合物实验等研究设备。
本专业立足煤炭行业,主要培养具有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采矿工程学科每年招收200名学生。教师的教学质量优良,先后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近几年来有三分之一的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并优选20%以上的新学生纳入采矿*工程师培养计划,并通过竞争和淘汰机制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使学生掌握现代采矿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矿产资源开采、矿井设计及煤矿安全技术等工作能力,并具有进一步发展潜力。积极开展“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实验、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进入国内500强企业的毕业生数量达到30%以上。采矿工程专业承担了首批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煤矿生产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及国家采矿工程大学生实践基地项目。该专业市场需求量大,毕业生广泛就业于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及相关科研、设计院所,近年来,该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90%以上已经成为煤炭企业的技术骨干。
采矿工程学科广泛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举办两届国际采矿学术会议,先后有五十多人次参加国内外有关的学术会议。先后有宋振骐、周世宁等院士来采矿学科讲学并指导工作,聘请宋振骐、钱鸣高院士为采矿学科特聘教授。

矿物加工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在选矿专业基础上逐渐扩展而形成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经过近五十年的建设,已从初始的煤炭分选工程技术,发展成为涵盖选矿工程、资源综合利用、矿物深加工和矿物材料等多项工程技术的学科领域。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东北地区高校中*“以煤炭及其它矿物分选为主,资源综合利用与洁净煤技术相结合”为办学特色的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本专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上取得长足进步。聘请了以国际著名矿物加工专家、*工程院院士陈清如教授为代表的5位国内矿物加工专家为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形成了分离技术、洁净煤技术、资源综合利用三个研究方向。本专业学术队伍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齐全。近五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省级科研课题15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科研论文近百余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编写教材及专著8部;取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自1955年开始招生(中专),1978年恢复招收本科生以来,已有54届2000多名毕业生。本专业办学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明显,研究方向稳定,具有丰富的培养本科生的成功经验。已为我国矿物加工及相关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并为该校和其它高校输送了大批硕士研究生。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矿物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内的规划、生产、设计、科学研究及生产技术改造与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去向为煤炭设计院、矿冶研究院、大型钢铁企业、全国各大矿业集团选煤厂、选矿厂等单位。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以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实际,突出矿产资源加工利用的特色,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在人才培养、研究方向、梯队建设、实验基地建设、科技成果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充实内涵,拓宽外延,扩大优势,逐步把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建成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专业带头人付家才教授为省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团队、*精品课程负责人和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指委委员。本专业现有教师43人,其中省级、校级名师各1人;教授5人,副教授19人;博士17人(含在读博士),硕士以上比例达到93%,拥有国家和省级精品课各1门、*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与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近三年来,教师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1项、省级项目7项,其他项目5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完成科研经费359万;获国家专利10项;发表论文212篇,检索论文32篇;出版专著3部;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7项,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教材11部,获省部级教材奖2项。托*项目研究所和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所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课题4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以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为标志,毕业生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8%以上,就业国家电网、大庆石油等500强企业的学生达到30%。
本专业设有电力系统、电气控制和电气技术三个专业方向。本专业以电气工程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以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为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备在电力系统、电气技术和电气控制等领域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管理、研制开发及试验分析等方面的工作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去向:电网公司、电力建设部门、煤矿能源集团以及与电力生产、电力电子密切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公司等。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该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十一五”、“十二五”连续两届获批省重点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具有全日制硕士和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批为“十二五”省重点学科。该专业建有*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门省级精品课和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依托机械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液压传动与控制、流体机械等6个实验室。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较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89%,高级职称占78%。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近20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多年来,专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质量稳步提升,就业率连续5年在96%以上,就业500强企业的学生达40%。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毕业后,可以在机械产品开发公司、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厂矿企业等就业领域从事研究、设计、技术开发、高校教学、工程应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该专业市场需求量大,毕业生工资起薪较高,并随着工作年限及经验的增长,薪酬提升水平显著。

校园文化/黑龙江科技大学

学生活动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建成了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体育馆以及设备先进齐全的大学生文艺活动中心,长期聘请文化名人、客座教授举办各类艺术讲座。大学生管乐队、文工团以及院系两级艺术合唱团、篮排足球队,定期开展如演讲、辩论、诗歌朗诵、音乐欣赏、文艺演出、知识竞赛、俱乐部联赛创新设计等高品位校园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校训 校风

学校坚持特色办学,在历史中形成传统,在发展中弘扬特色,以特色提升办学活力,铸就了反映办学传统和时代特征的“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和“求真求实、创业创新”的校风,形成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和“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为煤炭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

现任领导/黑龙江科技大学

党委书记 宋有
校长 武俊峰
党委副书记 李青、唐家玮
党委常委、副校长郝传波、李高贵、陈桂芝
副校长 李振民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陈福
党委常委、工会主席 毕广民
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 于成学 

学校地址/黑龙江科技大学

主校区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浦源路2468号

邮编:150022
公交:36路(校门口) 35路 郊6 到松浦大桥北下车 右转300米左右
自驾车:经松浦大桥

类似“黑龙江科技学院”
  • 银川新闻网
  • 龙海房地产网
  • 宁夏新闻网
  • 安庆新闻网
与“黑龙江科技学院”相关的网站
  • 东北农业大学
  • 东北林业大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医科大学
  •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
  • 佳木斯大学
  • 黑龙江大学
  • 哈尔滨商业大学
hqblog

本文链接: https://www.hqblog.cn/jy/58087.html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 *站内信息源于会员自行发布或转自网络,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只为方便大家学习交流,
我们不以此信息做任何和商业有关的活动! you